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席协会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富阳名人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


2011-08-15 来源: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

    在富阳大地上,曾涌现过许多书画英才,而最杰出的书法大家,当推盛唐时期的孙过庭。    孙过庭(公元648—703.9)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自称吴郡人(东晋后期富阳曾改属吴郡),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与书法家王绍宗极友好。他是个仕途坎坷的人,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泊,一心想著书立说传之不朽,可惜天年不永,竞没有实现。

    孙过庭工正、行、草书,尤精于草书,妙于用笔,直逼羲献。传世墨迹有《书谱》一卷,又名《书谱序》、《运笔论》,为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文并书。真迹原藏清内府,刻人《三希堂法帖》,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书谱》作为书法理论著作收入《书苑精华)、<四库全书》等丛书集成本。世人将其文字宏丽,议论精粹深广的著述和出人规矩,姿态横生,妙趣无穷的手书真迹视为双璧。孙过庭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见于著录,亦传世之不朽之作。历代名家推重其书法并授之以极高评价。

    孙过庭所撰《书谱》原稿二卷,现仅存上卷。是卷凡三千七百余言,对书艺的“笔墨利病”几乎“推阐几尽”。他反对如绘画般写字:“巧涉丹青功亏翰墨,”他对历代书法审美趣味的变迁见解是“古质今妍”。他认为学书要“趋变适时”,追求形质与性情;尤其重视书法的抒情性:“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论及真草书体的关系时他认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最值得后人注意的是,他反对当时那种把书法当作秘诀,择人而授的保守态度,提倡书法理论与经验的交流。难怪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盛赞书谱给他的影响是 “余今日不啻亲承狮子吼也”。他认为如果不是孙过庭这样明白地把草书笔法流传下来,草书很可能失传。

    《书谱》通篇以章草为基础,以今草为形貌,以圆笔为至.兼用方笔,正侧锋兼施,藏处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露处妍美达情,神采飞扬;时而珠圆玉润,时而生辣险绝,其可谓“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今人评《书谱》为“文茂、形美、韵胜、力遒、穷变。”所以历代不少大家多有临此卷者;当代亦有大量以《书谱》为范本走上书坛的书家。现在,<书谱》正以其字数多,规矩严,变化微,便于初学而日益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孙过庭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却无法摆脱历史对他的冷漠,以至于后人无法完整了解其潦倒坎坷的身世际遇,甚至无法确认其生卒名字与籍贯。孙过庭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