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席协会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界

开发澎湖的先驱者施肩吾


2017-04-13 来源:

施肩吾是我国历史上继三国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台湾及隋炀帝三次派人往台湾之后,民间率领族人定居开发澎湖的第一人。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本市贤德上施家人。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考中第十三名进士,遣任江西观察使,后学道于洪州(南昌)西山之游惟观(清改万寿宫),又归隐潜居东乡招贤里(今贤德)之石壁寺。晚年率族人渡海定居开发澎湖列岛,卒于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享年八十二岁。后来,族人把其与夫人刘氏,归葬故里罗墓山(今名花坟)。

 

    施肩吾是中唐时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施肩吾一生,几经重大转折,亦官亦道,晚年渡海定居澎湖是其人生旅程的亮点。他的定居澎湖,因素很多,除了国内战争频繁,朝廷宦官朋党斗争激烈,阶级矛盾深化,苛捐杂税繁重,人民生活不得安宁等客观因素外,主导因素却是道教神仙思想。

 

    道教在我国源远流长,至中唐已达顶峰。施肩吾在世八十二年,阅历过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九个皇帝,这些皇帝都信奉道教。唐宪宗元和年间,约三十岁的施肩吾,隐居洪州西山之游惟观,作《西山静中吟》诗:“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又自序其诗谓“二十年辛苦烟箩松月之下或时学龟息,饮而不食,肠胃无泽,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凡奇兆异状阅乎,心睹锐思一搜皆我文字网中幽不可逃也。”施肩吾去澎湖前,在给他的同乡、同榜进士徐凝的信中写道:“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养性林壑,椟心元门,赖仙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云云。可见施肩吾是名符其实的道教信徒。

 

    唐文宗太和初,公元827年左右,也是施肩吾自序中“二十年辛苦”之后,约四十五岁的施肩吾率族人去澎湖。当时的澎湖列岛,不但岛上的先民稀少,而且经济落后,生产原始。而这时的唐朝,经济、文化、科学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施肩吾定居澎湖,给澎湖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开发了农业生产,改变了单一的采集经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施肩吾与当地先民友善相处,澎湖的名声也显著起来。从南宋起,大陆上的中央政府,派出军队、官员,在台湾和澎湖设立了“巡检司”,负责台湾和澎湖的防卫和民政。大陆人民也络绎不绝地向台湾和澎湖移居。台湾和澎湖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尽管施肩吾率族人定居、开发澎湖,其中有逃避战乱,或寻求仙境等个人动因,但他无愧是一位开发澎湖的先驱者,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