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席协会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富阳名人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


2011-08-15 来源: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名文,达夫是他的字,1896年出生于富阳镇。父亲郁企曾做过私塾先生,行过医,后在富阳县衙门户房当小职员(司事);他有两个哥哥,长兄郁华(字曼陀),二兄郁浩(字养吾);一个姐姐郁风珍。他出生后第三年,父亲因病逝引,从此一家祖孙六口,两代寡妇,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姐姐幼年即送给别人做童养媳。郁达夫七岁人私塾,1910年冬他在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已能写一手讲究格律的旧体诗,并萌生了反对帝制,革新图强的爱国思想。此后他到嘉兴、杭炳等地求学及回家自学,阅读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学读书时,他开始在《全浙公报》上发表诗作,以后又在杭州<之江日报》和上海《神州日报》上发表旧体诗词。
   
    1913年9月,他随赴日本考察司法的长兄郁曼陀去日本,初入东京神田正则学校,一年内补完初中各课程。1914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郭沫若同班同学,正式成为官费留学生。1915年夏预科毕业,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那时日本的高等学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1919年夏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经济学科。在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大,郁达夫阅读了英、德、法、俄和日本等国的大量书籍,继续写诗在日本的《新爱知新闻》、《太阳》杂志和国内的报刊上发表,并开始创作白话小说。在日本,郁达夫亲身经历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被外人歧视和欺凌的种种痛苦,强烈地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1921年10月,东京的留学生总会在神田中华留日学生青年会馆举行集会,邀请当时在日本被称作“宪政之神”的政治家尾崎行雄演讲。尾崎在讲到中国问题时。言辞间颇涉讽刺,在近千人的听众中,帝大学生郁达夫气愤地挺身起来质问,声调激昂,持理正确,措词得体,博得全堂如雷的掌声,迫使尾崎当场道歉。六十多年后,夏衍在1985年回忆这件事时说:“一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驳倒一位日本政界的大人物,这件事很快地就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连远在北九洲户烟町念书的我也知道了。我佩服他的勇气,佩服他敢于顶撞一个大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留日同学发起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0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郁达夫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沉沦》,喊出了他“救救祖国”的第一声。这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曾轰动当时的文坛。1922年5月,郁达夫编成的创造社的第一个刊物《创造季刊》在上海出版。7月,他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回国,结束了在日本将近十年的留学生活。
   
    郁达夫回国后,和郭沫若、成仿吾在上海主持创造社各刊物的编辑工作。除《创造季刊》外,又创办了《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上的日刊《创造日》’出现了创造社日益兴盛的局面。他还创作和发表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以及文艺论文《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口号的人,同时他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可算是最先“真正成功地写出了一个产业工人的形象的作品。”
 
    1923年10月,郁达夫去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在北京,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他对鲁迅始终以亦师亦友的关系相待。鲁迅对他也很器重,除了经常互赠著作,交流创作见解外,还视他为可以共事合作,能谦交自牧的诤友。1925年初,他应邀去武昌师范大学担任文科教授。1926年3月,他应郭沫若之邀担任广东大学文科教授。10月广东大学改组为中山大学,11月底他辞去教职回上海整顿创造社如版部,负责编辑《创造月刊》和《洪水》半月刊。1927年8月,因种种原因和纠纷,他决定离开创造社。

    1928年6月,由鲁迅提议他俩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他还和鲁迅一起参加上海党组织领导的一些著名的政治团体,如中国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提名他为发起人之一。他和鲁迅都是日本文学界知名的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学者和记者来上海访问,他俩经常一同参加相见、座谈或设宴,进行中日文化学术交流。    1933年4月,郁达夫移家杭州。1936年2月,他去福建担任省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10月,他在福州骤闻鲁迅逝世,立即匆匆赶到上海,告别遗体,并与其他七位作家一起抬柩上灵车。11月中匈,他应日本各社团及学校的邀请赴日讲学,而实际却负有通知郭沫若回国抗日的秘密使命。1937年7月郭沫若返回祖国,郁达夫从福州赶到上海迎接。12月,富阳沦陷,他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饿死家乡,噩耗传到福建,他痛哭着疾书一联遥祭:“无母何依,此仇必报”。

    1938年3月他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他曾和其他人员一起去徐州、山东、河南前线,慰劳抗敌将士。7月,日军进逼武汉,第三厅及文艺界人士分别转移,他自武汉疏散至湖南汉寿。12月,他应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去新加坡任《星洲日报》文艺编辑。

    1939年11月,他的长兄郁华在上海遭敌伪特务暗杀,国仇家恨激起他强烈的抗日热情。在新加坡,他写了大量号召海外华侨团结爱国、支援抗日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政论、杂感,发表在当地报刊上,坚定了侨胞们的抗日信念。太平洋战争爆发,他担任了新加坡华侨及文化界的抗日领导工作。新加坡沦陷前夕,他与胡愈之等流亡到苏门答腊。他化名赵廉(外号赵胡子),在巴爷公务定居下来,以头家老板的身份集资经营酒厂,借以掩护抗日文化人的秘密工作,维护抗日文化人的流亡生活。因汉奸告密,:1945年8月他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仅四十八周岁。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毕生致力于新文学运动,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诚如胡愈之所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