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席协会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镇街道

第三届“周雄杯”十大孝星及十大小孝星受表彰


2012-10-22 来源:信息中心

10月19日上午,渌渚镇隆重举行第三届周雄孝心奖暨2012年老龄工作表彰大会。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委宣传部的相关领导及渌渚镇党政班子成员出席表彰大会,参加会议的还有镇全体机关干部,各村书记、主任,老年会长,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被表彰的先进代表等。会议由渌渚镇镇长主持。

百善孝为先,周雄是孝道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据《新登县志》记载:“周雄自南宋端平年间开始,经元、明、清朝,受皇帝敕封达十三次之多。”周雄故里位于渌渚镇周家庄(今下村),至今保留着不少有关他行孝事迹的文化遗存,“周雄孝子祭”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近年来,渌渚镇努力打造“孝道”文化品牌,成立周雄研究会,建立周雄事迹陈列室,重建“大孝坊”,每三年举办一届“周雄孝心奖”评选活动。今年除表彰十大孝星以外,还表彰了周雄孝心奖的十佳小孝星、特别奉献奖,以及2012年度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会上,渌渚镇党委羊书记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孝、大爱。从孝道文化诠释为社会担当、为国家担当的高度,把孝道文化从人们的传统美德观念升华到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广度与深度,构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并提出了孝道文化要与德治、法治相结合,分析了人文法治示范点创建工作要点,把孝道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爱、大孝的弘扬以及人文法治示范创建将成为渌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之一。

十大孝心的先进事迹选登:

百前村孙江美:

塞给父母大把的钱是孝敬的表现,常回家看望是孝敬的表现,带着父母出门旅游是孝敬的表现,对于媳妇孙江美来说,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贴身服侍婆婆钟阿美是她对老人的孝顺。
孙江美今年55岁,是百前村一名普通的村民,她仅有小学文化水平,却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几十多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孝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在88岁高寿的婆婆身上,用她赤诚孝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起孙江美,村里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她是孝敬老人的典范。
孙江美家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丈夫生病需要常年服药,婆婆躺在床上十多年,田里地里的农活都是她一个人起早摸黑的打理,空闲时间还要去打点零工,虽然生活幸苦,但是她没有怨言。她说:“婆婆一辈子经历的苦难太多,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之前虽然经常进出医院,但是能自己走动,自从十多年前摔了一跤后就只能躺在床上了。十多年呀,换了谁都受不了的,老人家也躺得厌烦了,有时候脾气躁一点,话多一点,我都是顺着她的。”老人家住的房间打扫得很干净,没有一点异味,床上挂着蓝色的蚊帐,床前放着一张凳子,凳子上放着一碗葡萄和一杯水。孙江美说:“老人家有时候神志不太清醒,故意把放着的东西都扫到地上,吃剩的水果扔在床上,每天给她擦身换衣服、整理床铺换床单。她怕冷,只在大中午的时候抱她到客厅里躺着看会儿电视。”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孙江美硬是无怨无悔地实践着她的贤孝美德,成为一方楷模老人家其实跟小孩子一样会有孤独感,会不安心,为了排遣婆婆的孤独感,孙江美一有时间就坐到婆婆床前,陪她说说话。每天三餐都要一勺一勺的喂着吃下的,有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不愿意吃,为了她的身体着想,要说尽好话,骗着吃一点。有一次老人家因为耍脾气,没有盖好被子而着凉了,住院期间,孙江美放下所有农活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人床边,打针吃药,擦洗身体,抱着去大小便,从没有嫌弃老人,从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很自责没有照顾好老人。孙江美说:“老人家88岁了,在一天是一天,尽我自己的力量照顾好她,让他高高兴兴的,我们全家也高兴。”
二十多年来,孙江美一直尽心尽力的服侍好婆婆,打理好家庭,她所付出的一切,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尊重,我们为孙江美的事迹感动着。

六渚村周来桂:

我叫周来桂,女,渌渚镇六渚村人,今年56岁,高中文化程度。
人到中年,是整个人生压力最大的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倘若父母健安,牵挂还小些,如果年老的父母身体出了问题,那么,做儿女的就要付出太多的精力。我的父母属于后者,父亲88岁,母亲81岁,二老均已老年痴呆,且身体极度病弱不堪。父亲瘫痪,母亲双目失明且有严重心脏病和糖尿病。这样的一对老人,使我不得不放弃打工挣钱的努力,在家特别服侍。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服侍父母虽不能说怎样的突出,却也尽心尽力,相当的艰辛。父亲从2002年中风开始至今十年,特别是最近三年,全身基本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床单、衣裤、被罩每天都要换几次,且脾气暴躁,变化无常,神智时清时混,稍不遂心就生气打骂,甚至跟小孩一样的咬人都是常事,有一次帮他刷牙时不小心大拇指被咬,肿伤过了十多天才好。一日三餐都要喂吃,没荤菜不行,还须新鲜,否则生气不吃。白天请邻居帮忙抬去马桶上大便要六、七次,有时一次都解不成功,白辛苦空抬,这样抬来抬去实在累苦,稍不注意就拉到裤子上。至于晚上基本都拉在床上,用“尿不湿”会说不舒服被扯掉,夏天还好,冬天真是苦不堪言,光火炉烘就要四、五个。每天晚上还需起来好多次帮忙翻身。
我母亲的心脏病已有二十多年,快速型房颤、心衰,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已导致双目失明。现在每天早晚餐前需帮其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饮食。由于糖尿病病情严重,已致意识糊涂,经常摸索着到屋外乱站,稍不注意,人就不知去向,所以我母亲身边也不能脱人。2009年冬,在上坞意外跌断了大腿骨,由于基础病的特殊性,不能及时动手术,待各项指标降后,动了手术,整整一个多月,期间病人的痛苦和服侍的辛劳,当真一言难尽。
现在,为服侍父母,我已在一楼他们的房外堂间铺床睡了三年,天天晚上搭床,白天拆放,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因为我是他们的女儿。我深深经历过父母为养育我们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在我们儿女心中,父母是称职的父母,我想我们就该成为敬孝的儿女,也为我们的后辈做个榜样。

莲桥村姚兰:

罗桥自然村村民姚兰,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以实际行动悉心照顾着家里的老人,她的事迹被村民广为传颂。因为在村民老百姓的眼中,作为儿媳妇,能这样尽心尽力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和年迈的公公,实属不易。有不少跟姚兰同龄的妇女都认为她太辛苦了,自己平常要工作,还要照顾老人,都劝她不用太尽心,尽到自己本分就可以了。然而,在姚兰看来,照顾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她二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老人却从没半句怨言。如今公公婆婆都已经70多岁了,逢人便夸有这样孝顺的媳妇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亲。
据村民们反映,姚兰的婆婆是由于三十多年前不幸被石矿开采的飞石击中,才导致全身瘫痪,长年在床。公公也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由于两位老人经常生病,隔三差五总能见到村医务室的医生到她家挂盐水,严重时还要到新登人民医院住院治疗,都是由姚兰陪同照料的。由于婆婆都是躺在床上的,吃饭、睡觉、甚至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的。姚兰就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有时候婆婆病情加重,姚兰总是会彻夜陪伴在婆婆的床前,方便照顾老人。她知道上了年纪的人,体质差,长时间躺着皮肤很容易生暗疮,导致溃烂,十分难受,而且很难恢复,姚兰每天坚持为婆婆翻身、擦身,每天都弄得干干净净的。在两位老人的饮食上姚兰更是花足了心思,每天变换饮食,想办法加强老人的营养,骨头煲、乌鸡烫天天喝,在她细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也好了不少。婆婆长年躺在床上,无法外出,对外界知之甚少,姚兰总是陪在老人的身边,给老人讲讲身边的趣事和外面的一些大事。在姚兰的影响下,自己的儿子对爷爷奶奶也很是照顾,在外时总是会往家里打电话,问问爷爷奶奶的情况。别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姚兰却始终如一地照顾着老人。
姚兰不仅孝顺自己的公公婆婆,同时还帮助照顾着自家周边邻居80多岁的闻丹书老人,给老人送菜,帮助老人打扫屋子。闻丹书老人谈起姚兰时总是要竖起大拇指,十分感谢姚兰对他的细心照顾。此外,姚兰还经常参加村里红十字小组的帮扶行动,主动为老弱病残的村民提供帮助和服务,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照顾年迈的老人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姚兰从不抱怨,还总是乐呵呵地说只要她把家里的老人照顾好了,丈夫和儿子也能安心在外面工作了,朴实的话语间透露着身为人母的伟大的爱。
姚兰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尊敬老人、孝顺老人的行为在莲桥一直有很好的口碑,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媳妇,更是尊老爱幼的优秀典范。

岘口村邵小霞

为了爱情,她嫁到一户特殊人家。为了亲情,她独自守护一个再也不能受伤的家。病魔夺走了她年轻的丈夫,但夺不走她的善良和坚强。婚姻可以再嫁,但责任和爱心无法转嫁。她像一道美丽的霞光,温暖着我们。她就是渌渚岘口村带着婆家再嫁的孝顺儿媳:邵小霞
今年38岁的邵小霞,20岁时从新浦村嫁到岘口村,和丈夫过着清贫但甜蜜的日子。她认识丈夫时,就知道丈夫的一个哥哥和姐姐都有智障,不但没有劳动能力,甚至连生活起居也不能完全自理,但为了爱情,心地善良的邵小霞还是踏进了这个家。
当时有很多人劝邵小霞放弃这段感情,说嫁进这样的人家,生活担子重,可能还会影响下一代。但邵小霞没有放弃,说这是她与丈夫的缘份,不是一定要家庭条件好的。
婚后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凭借丈夫和自己两个人的辛勤劳动,日子过得也还幸福。不幸的是,2004年9月,她丈夫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留下一家需要照顾的人,平静安宁的生活就此被打破,原本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整个家庭的负担都压在了邵小霞的肩上。
那段时间,邵小霞的婆婆濮秀美心情悲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邵小霞把自己的丧夫之痛埋藏在心底,自己任劳任怨,细致入微地照顾婆婆,才让婆婆逐渐走出丧子的阴影。
“你还年轻,不如赶快改嫁,离开这个贫困的家庭”,也有村民这样劝邵小霞,但她没有听劝。她说,婆婆家很不幸,难得成为一家人,就这样离开了,于心不忍。再说,她自己也失去了丈夫,知道失去亲人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仅凭这一点,自己就更应该像对待亲生父母般来照顾好这个家,关心这个家的每个人。在邵小霞的细心服侍和劝导下,她婆婆心情慢慢好转起来。
就这样,婆媳俩相互搀扶着,终于走出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2006年10月份,有人给邵小霞介绍对象,她对男方提出的惟一要求是能留在婆婆家,继续尽一个为人儿媳的责任。男方被她的孝心所感动,提出共同照顾他们家里的人。如今,一家人都相处得融洽、和睦。
邵小霞原丈夫的哥哥,因智障每天都到渌渚镇附近溜达,到了吃饭时间,常常不回家,邵小霞就要四处去找。有时,他身上弄脏了,邵小霞就帮他洗衣服、洗脚。
今年年初,邵小霞的婆婆因病住院,她一边照顾残疾的大伯,也经常去看望生病的婆婆。“她年纪这么轻,有这样的孝心,现在非常难得。”村民这样评价邵小霞,但她却认为,人是有感情的,毕竟和婆婆一起生活了10多年,不是想放弃就能放弃的。“老人、残疾人都需要有人照顾,我只是尽自己的努力,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罢了。”邵小霞说。
阆坞村章柏松: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阆坞村阆港自然村村民章柏松,今年50岁,几十年来不离不弃的照顾久病成疾的丈母娘赵菊英和天生小儿麻痹症瘫痪加精神智障的小舅子孙明祥,被公认为村里最孝顺的女婿和妹夫。
丈母娘赵菊英因病于去年去世,留下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傻儿子孙明祥,小儿子孙明祥天生小儿麻痹症和精神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常年蜷缩在一个竹子编制的笼子里,一直以来一老一残,母子俩相依为命。
章柏松作为赵菊英女婿,从不把自己当成外人,一个女婿半个儿,把丈母娘当年自己亲生的母亲,把小舅子当成自己的亲哥哥,和妻子二人一起担起了赡养老人和小舅子的烂摊子。章柏松和妻子都是普通的农民,儿子正在读大学。章柏松常年起早摸黑在村里矿山上工作挣钱,不仅要维持一家三口正常生活还有担负丈母娘和小舅子的生活起居及就医看病费用。劳累了一天的章柏松回到家,匆忙做完饭,简单的快速的吃完饭后就直奔丈母娘家,先帮蜷缩在竹笼里的小舅子换洗衣服,一天下来,由于小舅子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是拉在竹笼里。章柏松不怕脏不怕累,帮小舅子搽身体,洗屁股,有时邻居路过闻到恶臭都拧着鼻子快步走开,但章柏松几十年来却没有一次因为脏、臭而弃之不理,有些年长的老人见状都感动的流泪。每天给小舅子换衣服,章柏松都要费时一个多小时,加上小舅子常年瘫痪,身体萎缩,帮助他换衣服非常的困难。为了防止小舅子身体常年不动导致腐烂,章柏松在帮助搽完身体后总是给他涂点药水,然后换上干净的衣服,最后还要一口一口的给小舅子喂饭。一来一回已是几个小时过去了,妻子总是歉意的对他说:“拖累你了”,但章柏松却从未因此而向妻子抱怨,因为一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丈母娘一直以来身体特别不好,以前自己还能下地动动,三年前动辄就生病卧床不起,到后来已半边瘫痪在床,话语不清了。章柏松和妻子更是照顾细致,看病花钱是免不了的,但给丈母娘看病,他从来不会心疼,丈母娘开销这本帐,他自己都算不清了。村里有人说章柏松是大孝子、大好人,也有不了解的说他太傻,“自己的儿子都不来供养,又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也不是亲哥哥,你这么费心费力值得吗?”在章柏松看来这不是值得不值得的事,这是一个做人起码的道德,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连孝敬老人都不会,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做人。
去年,丈母娘走了,章柏松对小舅子的照顾需更加费心了。丈母娘家老房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每逢刮风下雨,章柏松就心生忧虑。虽然章柏松能力是有限,家庭条件也不宽裕,夫妻二人最终决定帮助小舅子盖新房。今年年初,三间平房完工,那是章柏松全部的家当,可是在他看来,钱花掉了可以再挣,而亲情流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老人如今虽然走了,在她心中章柏松却是一个比亲生儿子还孝顺的女婿。以前常听老人唠叨自己命不好,担心她走后无人真心照顾小儿子,现在她可以安心了。小舅子虽然不能辨别孰是孰非,但是村民却会为他感叹:“幸亏他遇上章柏松这样的好人了”。

桃花岭村管安君:

古往今来,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渌渚镇桃花岭村施公畈的管安君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管安君是一个很平凡的农村妇女,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有一颗敬老爱老的心,有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管安君的婆婆俞小风今年已经90岁,多年来一直是管安君悉心照顾。这些年,每天早晨,老人醒的早,管安君天不亮就得起床,跑到婆婆屋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晒被褥、换床单。起床后给婆婆梳头,洗手、洗脸。梳洗完毕后,再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老人的嘴边。多年来一直形成了这么一个规矩。每到冬季她就早早地为婆婆添上火炉,自己睡觉前总是到婆婆的屋里走一圈,问寒问暖,直至到婆婆都睡下,她才坦然地忙活自己的。每到夏季给婆婆按上风扇取凉。她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把好吃的先让给奶奶。她自己却省吃俭用,从不舍得将好食品往自己嘴里仍。为了减轻孤独对老人的折磨,她总是一有空就和婆婆聊天解闷,将外面发生的新鲜事和婆婆说,每逢阳光明媚的日子,她会把婆婆扶到院里晒太阳。
由于管安君的悉心照料,90岁高龄的婆婆身体一直都很好。老太太每天都是乐呵呵的,逢人便夸儿媳孝顺。
管安君自己也已经年近花甲,这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用自己最年轻的时光,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和真情,她十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的举动给儿女和村里的其他人作了榜样。

新岭村孙金良: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孝道,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是大孝子。有句老话“久病出孝子”,新岭村孙金良十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母亲,诠释着孝道文化真谛。村民都夸他是个大孝子,为全村村民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渌渚镇新岭村孙家自然村孙金良是一个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人,他十多年如一日细心照顾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把母亲照顾的很好。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事实上孙金良并非叶月英的亲生儿子,他只是叶月英抱养来的。孙金良的母亲现年89岁,丧偶十多年,十多年前不慎摔伤造成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孙金良老婆身体也不是很好,不能做太多活,从那天起孙金良就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每天早上到母亲房间为母亲洗脸,梳头,一日三餐准时送到母亲的床边,晚上为母亲洗脚,捶背,把母亲安顿好后自己才去睡觉。自己一有空就和母亲去聊天,夏天的时候把老人搬到外面来乘乘凉,冬天的时候么陪老人门口一起晒晒太阳。她说“年纪大的人最怕寂寞了,和母亲多聊聊天,她会很开心,对她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孙金良家生活条件一般,收入不多,主要靠碾米为生,他自己省吃俭用,不舍的花钱,但对自己的母亲却从不吝啬,经常为母亲买穿的,好吃的,母亲有哪里不舒服,马上会送医院去看医生。每次家里有人和老人来聊天,谈起她儿子,老人都很激动,老人的目光中分明流露出了满意、欣慰,还有感激。是啊,这样的儿子真的太难得了。虽非亲生,胜似亲生。照顾一年半载并不难,十多年始终如一,其中的各种心酸只有孙金良能体会到。
孙金良十多年来的行动体现了作为一个儿子对父母的真真切切的感恩之情,孝敬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他的行动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周雄孝道文化”,为全村的村民树立了典范。

浦中村邵炎荣:

邵炎荣40岁,肢体残疾4级,至今未婚,早年丧父,母亲高位瘫痪,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不管是母亲的一日三餐,还是生活起居,他都照顾的井井井有条。因是高位瘫痪常年在床,很容易长褥疮,他就每天给母亲擦洗身体,换洗衣服,从不间断;碰到大太阳时就把母亲从二楼背到楼下晒太阳,透透风;母亲经常生病,因家里条件差没钱坐车,他就用旧轮椅拉着她去6公里外的医院去看病,一个来回就12公里,实属不易;有时隔壁村有什么文艺演出或放电影,邵炎荣也用那旧轮椅拉着母亲去看。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邵炎荣照料母亲长达25年之久,他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孝子。

新浦村凌菊莲: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恩,才能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
新浦村西陵自然组就有这么一位孝顺的儿媳妇--凌菊莲。提起她,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对她赞不绝口,都说她是孝敬公婆的好媳妇。
凌菊莲,1961年6月出生,1980年嫁给新浦村西凌组村民凌荣良。婚后共育有一子一女,加上婆婆,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但1997年的一场车祸导致婆婆左腿股骨骨折,卧床不起。在新登天安皮件厂上班的凌菊莲毅然辞去工作,承担起婆婆的照顾之责。
为了方便照顾婆婆,生怕婆婆在晚上稍有不便,照顾不到,凌菊莲特地将床铺移到婆婆床边。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婆婆卧床的多少个日日夜夜里,床铺总是干干净净,屋内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没生过褥疮,湿疹,经过凌菊莲的精心照顾,婆婆的身体逐渐康复,车祸后三年,婆婆竟然可以拄着拐杖下地走路。凌国莲还是坚持每日给婆婆端茶递饭,帮忙洗漱,平日嘘寒问暖,就怕病情反复。
除去照顾老人,家务事和农活也都由凌国莲一力承担。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家庭生活条件逐渐改观,虽不算大富人家,但也还殷实。正当一家人红红火火的经营生活时,一场意外再次降临该家庭。婆婆的意外跌倒导致旧伤复发,由于年事已高,伤情已经无法迅速恢复,需要再次长时间的卧床静养才能治好伤病。刚重新参加工作的凌菊莲又一次毅然辞去工作,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职责。几年前相似的情景再次重演,无微不至的照顾,细致入微的关怀,任劳任怨的服侍。凌菊莲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照料着婆婆的日常起居,尽可能的减轻伤病给婆婆带来的痛苦。
同时,凌菊莲的孝顺故事也渐渐在村里传开,村民对她无一不是竖起大拇指。有些村民忍不住在其婆婆面前流露出羡慕之情,纷纷夸其找了个好儿媳妇。婆婆听了笑眯眯的说:“可不是,也不知道上辈子修了什么福,修来了这么好一个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
知亲恩,善待儿女;求子顺,孝奉双亲。温馨的家庭是动力的源泉,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衷心的祝愿凌国莲一家永远平安幸福。

山亚村泮银昌:

泮银昌,男,1971年8月出生,山亚村一位普通村民,自己从事个体运输。
母亲谢阿元,今年75周岁,因为身患高血压多年,一直走路不便,虽然育有二子,可还有个儿子泮银良外出当兵后,目前留在北京,回来的次数比较少,所以,泮银昌成为了老人重要的依靠,“亏得银昌孝顺,要是换成别人那样忤逆不孝的,我可是早死了”,谢阿元说道。
泮银昌,因为工作原因每天忙碌在车上,由于母亲不时地出现痴呆症状,反复不定,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问母亲今天怎么样,母亲清醒时总是眼泪汪汪地跟他说,年纪大了就要拖累小孩。“您是我妈呀,照顾不是应该的,我们小的时候你也是一把屎一把尿的,哪有过埋怨啊”老人终于破涕而笑。有一次,母亲得了一种皮肤病,非常不舒服,妻子打电话告诉他后,他立即赶回家里,马不停蹄地把母亲带到医院看病,回到家后,又细细遵从医生的嘱托,怎么吃药、如何用药,自己外出装货了,还时常打电话回来催促老婆别忘了母亲的药。
要说,孝一时容易,可长期坚持便不容易,何况对于一个工作忙碌的人。泮银昌虽说是一个男人,可服侍起母亲来却十分心细,妻子陈月秀说,有一次,谢阿元又有点痴呆现象,担心她一人在家容易出事,泮银昌出门前对老婆是千叮咛万嘱咐,“直接把妈带到店里去,你好照看着”,中午,送完货回家吃饭,听到母亲讲话的时候喉咙有点沙哑,就直接把母亲带到了邻近的社区医疗服务点,原来是感冒了,配了药后安心回来了。“平时看你马大哈,对待其老妈来别提多细心了”,妻子在旁说道,这次评孝星,让她多讲些丈夫孝敬母亲的事例,妻子笑着说,“其实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儿子,这是他应该做的,再说他做的也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我也说不上来,总之,从他对待母亲的一点孝心上,我更加坚定自己当初嫁给他的选择,不说物质条件多少好,最起码他有责任心。”言语中可以感觉出,妻子对于丈夫孝敬长辈的那种自豪感。
农村里有一句话就是说“养儿防老”,老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年老后,儿女们在身旁孝敬自己,老人有疾病时,不视老人为累赘。谢阿元就享受到了这种幸福,虽然儿子不能让她过上那种华丽富贵、山珍海味的日子,但她在平平淡淡的日子中感受到了儿子倾心尽力的那种孝心,这就是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