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基本情况:董某,女、81岁,富阳市大源镇**村人,膝下四子一女(女儿嫁居外地),老大、老二、老三长居村内,经济一般,老四常年在上海做生意,经济较好,回村较少。2013年5月,董某因病住院,住院期间已不能自主言语、身体无法动弹,进食只能靠鼻饲,呈现“植物人”状态,8个月后,病情无好转迹象,出院回村后,老人却处于无人照顾的境地,了解到四兄弟近年来没少因老母的存款、赡养护理、医疗费用、老房分配等问题恶语相向,甚而拳脚相加,且互相张贴大字报进行诋毁。四兄弟间的信任荡然无存,妯娌间也是形同陌路,互不往来。2014年4月4日老四清明回家再次因探望老母的事与老二、老三杠上了,结果老四的妻子受伤报警,兄弟间的感情原本如履薄冰,这下更是雪上加霜,四兄弟因个人宿气扬言对老人抛开不管,村委数次协调无果。
调解经过及结果:2014年4月9日上午9时,大源司法所工作人员应派出所、村干部的邀请来到**村人民调解委员调解室,当事人除老四夫妇外,其余三兄弟、妯娌均已到场,现场早已炸开了锅,兄弟间就老人的赡养问题各执一词,甚至互相谩骂,妯娌间也时不时的冷言冷语,待大家坐定,更显气氛沉闷,司法所工作人员认为利用老四未到的情况下若能先统一三兄弟的赡养意见,那就夯实了调解基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解人先对现场进行了暖场,解释了刑法对遗弃罪的定义,从法律角度明确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进而让三兄弟先各自提出赡养方案,也许是互不服气的缘故,三家方案各异,调解人根据老人身体的身体的实际情况和三兄弟各自的家庭实际,对各自方案分析利弊、权衡取舍,最终三兄弟同意轮流赡养,基本框架成形,就等老四的意见了,老四姗姗来迟,满脸阴云,余怒未消,落座后调解主持人开门见山抛出主题:根据老人的实际年龄、前期住院的身体恢复状况和回村后身体机能实际情况,主张在轮流赡养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定下轮流的周期和赡养期间的责任和义务。老大到老三依次表示无异议,老四则认为谈及轮流赡养为时尚早,其建议还是应该将老母送回医院住院治疗,言之酌酌,在”尽孝”一关似乎赚了分,老四的意见明显带着“抬杠”的情绪,场面陷入僵局,三兄弟沉默,老四用“尽孝”转移了调解,也破坏了调解基础。调解主持人欲擒故纵,待老四畅所欲言后,主持人让老四回答几个问题:1、老人住院8个月有没明显好转?2、回来后有没好转迹象,比如说能言语、能翻身、能进食?3、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老人住院治疗而其余兄弟不同意,你能否独自承担一切费用?老四顿时语塞,显然,老人的身体一直没有好转迹象老四也是知晓,由其独自负责住院开销其也答应不下来,调解人话锋一转:“老四,你的孝心人人皆知,你要把老母送医院治疗,也完全可行,那就是轮到你赡养的日子你将老母安排住院啊!这样既达到了你尽孝的目的,也不妨碍其余的兄弟尽赡养义务”,主持人意欲将老四的思路拉回到同意轮流赡养的调解基础之上,老四听后虽然默认,但当调解人要求其若将老母送医院期满后必须从医院接回由下一轮兄弟继续照顾、是否继续送医院由下一轮做主时,其又断然否定,这让调解人觉得老四设置调解障碍的真正意图并非主观上不愿意,而是有故意和三兄弟对着干的意思,针对其在上海做生意繁忙的现实和照顾老母的义务关系入手,通过耐心开导,使其认识到此次调解机会来之不易,让其认识到现阶段达成一个一致的方案也是一种“孝”的体现,若是老母病情有好转或恶化的迹象,四兄弟还是可以商量将老母送医院治疗,在司法所工作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导下,老四同意了轮流赡养的方案,终于签订了赡养协议,并且四兄弟也一致同意若老母病情有好转或恶化的迹象兄弟间会相互沟通,同时将老母百年后的事宜也一并达成了协议,这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调解思路及技巧:一、镇村联动。由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必要时也可邀请派出所参与)共同参与,用调解方的最大诚意感化当事人的调解意愿,有利于巩固当事人愿意调解的心理基础。二、讲法明理。从法律层面讲解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和责任,从情理层面诠释在尽到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赡养义务,提高赡养质量。三、因势利导、求同存异。案中在老四未到场前先统一三兄弟的意见,为调解打下基础,有利于主持人“先声夺人”,结合老四生意繁忙的实际,从有利于其安心做生意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做工作,强化其希望调解成功的迫切性。在达成统一轮流赡养方案的基础上,允许各方以不同方式“尽孝”。四、打好“亲情牌”,消除矛盾,促进团结,为小辈做好榜样。
基本法律关系及法律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改变,也不得附加任何条件进行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法》第12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顾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法》第17条规定:与老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老人的赡养纠纷在农村呈现多发态势,膝下子孙满堂,老人却晚景凄凉的现象令人伤怀,所以作为调解人面临此类纠纷时应从情、理、法的角度加以劝导和感化,春风化雨,解心结,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