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镇街道
洞桥镇:农耕文化博物馆里思乡愁
2014-09-03 来源:
日前,一个面积约200平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在岩岭湖畔的大溪村郎家自然村落成开馆。这是大溪村今年创建文化礼堂工作中的一个新创意,鼓励村中一位民俗文化爱好者历经数年的收集与挖掘,投资近10万元建设的一个让村民追忆乡愁、激发爱家爱国热情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该文化馆是由保存完好的70年代的民居改建而成。走近农家,灰白色的土墙与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安静、朴素的感觉迎面而来。门口挂着主人精心叙写的《岩岭农家》记,农舍里面陈设着100余件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是70年代农耕生活的一个缩影。
该农耕文化博物馆占地约100平方,分楼上楼下两层。一楼一边摆放了一百余件频临消失的各类农耕器具,如石磨、织布机、木制桶类、谷箩、拾盘、年糕榔头、豆腐盒子等等。让人如临其境,想起儿时母亲在灶台忙碌,过年时节家家户户打年糕、做豆腐的场景。展示馆里的纺织机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在男耕女织的传统年代里,民众自制织布机,自植苎麻,纺线织布。麻布虽然粗糙,缝制衣裤蔽体御寒,既耐用又透气。其它还有如制作草鞋、加工谷米、酿造米酒、手工弹棉等工具就更多了。
另一边摆放着各种上世纪70年代初留存下来的农耕用具。如各类锄具、耙、犁、谷垫子、水车、独轮车等等。挂在壁上的棕衣、斗笠,虽其貌不扬,却是农民遮风挡雨的老伙伴。这样的棕衣,穿在身上下地劳作,不但挥臂自如,而且滤水透气,比现在的塑料雨衣好很多。棕衣底下放置的人犁,沾满了农民的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油然心升。农忙时节农民们就这样一犁犁翻开旧土,播种新苗,期待着五谷丰登。一件件颜色陈旧的农具,向游客展示了南方土屋民居独特的农耕历史。
馆的二楼,整齐地摆放着70年代初的架子床、樟木箱子、西湖牌缝纫机,看得出来在那个年代主人家的条件也算得上是“小康”水平了。
此外,在农舍里,大家会隐约闻到一股淡淡的酒香,没错,这里是“郎家酒”的原产地。馆旁边的一间独立的小屋,主人细心地做了一个郎家酒的酿酒过程展示。从采集酿酒原料—高粱开始,到“郎家酒”成品的产出,大家通过看图便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郎家“土烧酒”是怎么产生的。小屋外挂着古色古香的酒旗,让浓浓的酒香越飘越远。
走出文化博物馆,对面是波光粼粼的岩岭湖,湖面清风吹来,沁人心脾。置身于这山水之间,感受这农舍带给我们那浓浓的乡愁,同时也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简单的展示,让大家感受到了它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反差。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让人们开始留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农舍主人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让年轻人悟历史,学感恩;让年长者释乡愁,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