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乡镇街道
“记住我们的乡愁”:衰败和重生之间前行的上南坞
2015-03-13 来源:富阳新闻网

以“坞”为名的村庄,基本位于山谷,上南坞即是如此。湖源乡常南村上南坞自然村位于富阳西南面的群山峻岭之中,与桐庐仅一山之隔。百余户人家,数百年来艰辛度日,顽强生存,无声无息。
在上南坞,你会惊觉时光缓慢而尖锐地渲染万物的力量,也会在恍惚间感悟到时间洪流之中那些异常坚固的存在。
日渐衰败,日渐光鲜
湖源山区绕来绕去如触手般的山路终止于上南坞,它是富阳西南面最后的村庄。再往前,大山阻隔,山背后是桐庐县深澳村。
山村一如既往的宁静,除了声音略微轰隆的流水声——眼下正是黄梅季,雨量充沛,沿村而过的小溪暴涨。
溪水由山泉汇聚成河,清凉清澈,掬一口,甘洌滋润。这一湾溪水是村里最引以为豪的财富,外人只要入山,都会搬个八九桶回家。村民说,一旦尝了我们村里的水,“自来水碰都不要碰了”。当地有的村民,在一旁的山脚插根管子,全家即可享用到富含矿物质的纯天然山泉水。
村口有一座建于清中期的祠堂,透露着上南坞的历史。村民多姓汪,由场口镇迁居于此。
村里的房屋新旧并存,大多数土木结构的老屋已多年无人居住,破败严重,有的已大面积坍塌,露出内部结构,以及当年的生活痕迹。而新房就建在这些破旧老屋的一旁,其中不乏设计新颖、装潢考究的别墅型民居。
走入新旧房屋密集区域,需要一点运气和体力。整片村子散落于地势较缓的山坡上,一路随处可见断壁残垣或者坍塌一半的旧屋,村民甚至在废墟处开垦菜地,种植各类蔬菜。攀上山坡并不容易,残垣之间、菜地之间只有长满杂草的弯曲小道,其终点要么是断头路,要么需跳下半米高的墙壁才能继续前行。
在石阶最上方,一位大爷独自坐在石板上,抽着烟斗,凝视着对面的大山。在一旁残缺的清末老屋的映衬下,老人静默的身影犹如油画。
新房大多紧挨着村道,即位于旧房集中区域的下方。相比山坡,新房区块道路整洁,几乎见不到一件生活垃圾。大部分新房的大门敞开,路过的老年村民不时入门打个招呼,聊几句家长里短。
一新一旧间,尽显时代变迁印痕。
村民解释,过去的20年间,大部分青壮村民先后外出谋生,在外创业有成后,往往举家迁移,他们原先居住的屋子就此无人打理,逐渐荒废,“村里都是老头老太啦”。近些年,不少已在城区等地定居多年的富裕村民,回村建起了一栋栋新房,或给老人居住,或作为度假修养居所。“到哪里去找那么好的空气和水?再没有比上南坞更好的养老地了!”村民语气间颇为自豪。

这样的新旧对比,在村里随处可见。


山谷中的上南坞一如既往的宁静。
安享晚年的老人话今昔
上南坞确实很难见到年轻人,行走村间的,基本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少老人端着饭碗,在屋檐下对着村道吃饭,见到生面孔的记者,了解记者进村的目的后,便热情邀请入屋一同吃饭。
除了老人,村里还有不少孩童,都是趁着暑假,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度假避暑。在山野村内,孩童显得较为兴奋,不断尖叫着跑前跑后。
一位穿着工作服的老人正在修剪苗木,见记者打招呼,便热情地站在路边与记者交谈起来。老人名叫汪科宋,今年79岁,说起上南坞,他谈兴十足,“上南坞的过去和现在,我都知道的”。
汪老是同辈中极个别上过学的村民,在上南坞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考上富阳中学、走出大山的。
解放后,中断学业的他当过代课老师、短期公务员等职,几番辗转,最终选择回家务农,与邻近的深澳村姑娘结婚,历经艰辛将四儿二女拉扯成人。等儿女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后,老夫妇俩决定在村里终老。汪老的孙女刚刚结束高考,目前住在爷爷家。“孩子考试累坏了,来老家休息几天。”汪老欣慰地说,“她考得不错,可以上个好大学。”
汪老说,村里1981年才通车,在此之前,必须步行25里、翻过一座山来到深澳村才能抵达外界,“山上还有条石子铺成的小山路,这么多年没人走,估计早被杂草掩盖了”。
尽管上南坞异常偏僻,但也曾一度繁华,先祖曾在清代发家,是附近有名的富商,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宅邸。但从清末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南坞穷得“让人待不下去”,有个例子就是,村中小孩难得有学可上。
值得一提的是汪老的邻居劳明男。从1968年开始,劳明男在今人无法想像的艰苦下,在牛峰岭小学做了长达23年的代课老师,他和他的继任者方土秀的事迹曾引来本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
汪老说,自从劳明男从牛峰岭迁居上南坞后,因为读书人少,村里历来很敬重他,不少村民至今称呼劳明男为“劳老师”。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村民通过造纸、外出创业,逐渐脱离贫困,但同时,“村里人越来越少了”。汪老原以为,等他这一辈人走掉之后,上南坞就不存在了,没想到,“很多人又回来了,而且还建起了房子”。
汪老为此感慨:“所谓叶落归根,到底是家乡啊!”(记者 赵向军/文 朱啸尘/摄)

大家谈“乡愁”
留下不同年代的乡愁记忆
张女士(银湖街道人,湖源媳妇)
每年女儿暑假,都会去湖源奶奶家住几天,虽然有点远,但上南坞是经常去的。不为别的,就希望孩子去感受一下山里的空气和水,让孩子知道“过去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孩子基本都生活在城市,对农村、对历史,尤其是本地的人文历史,太缺乏概念了。
女儿现在长大了,因为湖源农村的生活经历,她似乎比同龄人更成熟一些,更接地气一点。我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很重要,我不希望女儿今后的乡愁记忆全是城市。
所以啊,我认为,上南坞残留的老房,甚至那些断壁残垣能尽量保存得长一点。因为这样直观的新旧对比,在富阳农村是很少见的。我想,这能让更多不同年龄层的人,感受到属于不同年代对家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