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富阳名人
一代勤政清官周凯
2011-08-15 来源:
一代勤政清官周凯
周凯(公元1779~1837),字仲礼,号芸皋,浙江窗阳坊郭里(今富阳市富阳镇宜家弄)人,为宋著名理学家用敦颐后裔;曾祖父周关锡由钱塘迁居富阳;祖父周丰,事母以孝闻名;父周濂,为秀才。周凯幼年得同里宿儒高傅占先生启蒙,后从学于阴湖文派领袖、古文名家恽敬、张惠言。嘉庆J卜三年(公元1808年)n+tff-F_--十中举人。十六年(公元181i年)成进士,殿试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过了三年,散馆,改编修、充国史馆提调。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718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问,任顺天乡试硒考官。
道光二年冬,周凯放任湖北襄阳府知府。当时襄阳府辖六县一州,土地肥沃,但百姓仍贫困,便首倡种桑养蚕,派人到浙江采购桑苗8000余株。不几年,襄阳丝绸作坊星罗棋布.百姓富裕,安居乐业,对周凯感恩戴德。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谷城水灾,周凯亲察灾情,赈济灾民,发动民工疏竣高阳池,受益农田千余亩。又在池边植桃、柳,建亭馆台榭,成浏览胜地。襄阳地方贫困,百姓文宵众多,周凯呕心沥血,创办义塾80余所,自捐官俸印刷启蒙课本,分发各所义塾,使贫寒子弟得以免费入学。
周凯在襄阳任职近四年,常微服私访,“求时事之兴废,考前人之得失”,著成《襄阳杂识》。离任前,又将应当办而未办好之事,辑成《襄阳必告录》,交接任官吏和当地百姓。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周凯擢升湖北汉、黄、德道,任内曾四次到京山查勘江堤,著有《勘堤纪程》、《疏浚汉水内处二河故道议》。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十一月十二El,周凯赴福建厦门任兴、泉、永道职。到任之初,深感“厦门处泉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之门户,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应有完备之志书,以供守备参考。遂与凌翰、陈荣瑞、孙云鸿、妮蟥等先后纂修《厦门志》与《金门志》。期间,在金门岛发现明鲁王朱以海之墓,乃作重点文物加以保护,并撰写《明监国鲁王墓考》,以资表彰。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二月,亲赴澎湖赈恤风灾,发放赈灾白银9000余两,又以其所见所闻著有《澎海纪行诗》两卷。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七月,周凯调署台湾道事。十六年(公元1836年)九月,任台湾兵备道。其间抚灾平乱,政绩卓然。十七年(公元1837年)七月三十日,终因积劳成疾,病殁于任所,终年五十九岁。翌年,归葬于新地大塘坞(今富阳市新登镇松溪)。
周凯不仅为官勤政清廉,且在艺术上也有较高造诣。他精通诗、书、画,堪称“三绝”,为“京都二十四诗人”之一,所绘《武当纪游》二十四图,意境妙趣,为传世名作。他的书法娟秀清丽,在厦门、台湾、南普陀山等地,留下不少匾额、楹联、碑文的墨迹。